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餐饮店进驻商场 三成赚钱七成亏

2015-04-23 09:45:13      点击:

新闻一:餐饮众筹纠纷增多 投资需了解三要素

一人拿出几万元或数千元,就能成为餐饮酒楼或连锁餐饮店、咖啡厅的老板之一,众筹模式让不少有心人圆了“老板梦”。近期,众筹模式在餐饮、美容美发、智能硬件、房产中介等领域开展得红红火火。互联网金融创新正在改变创业投资的传统理念,而各类众筹模式的出现,也拓宽了大众投资、创业的渠道。不过,专家提醒,投资者参与众筹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量力而行。

投资5000元 做火锅店小老板

个案

4月17日,记者从领筹网获悉,该公司与重庆小天鹅公司合作的首个餐饮众筹项目将于下月出台详细投资细节。据介绍,此次众筹的重庆小天鹅火锅O2O店只做线上生意,即消费者只能通过互联网点餐、订餐,由工作人员配送火锅到家。

投资1家店需要20万元,将招募40个投资人,每人出资5000元。投资人获得的利益为:享受一定额度的免单消费(约为出资额的15%),享受分红。

据领筹网董事长刘文献介绍,此次重庆小天鹅火锅O2O店进行的众筹,不属于股权众筹,投资者投资后可获得一部分消费权益,同时可获得分红权。“这是一种协议分红,按照初步计划,会拿出被众筹的店营业额的7%来分给投资者,投资者在这7%里,按照其投资份额来分红;同时,每个投资者会获得和自己的投资额相应的餐券;第三,如果店面有盈利,再拿出利润的30%分给投资者;此外,该项目还可以带动创业,帮助创业者融资、为创业者提供餐饮管理培训等。”

小天鹅董事长何永智表示,目前重庆小天鹅火锅在全国有300家门店,其中100余家是分散在各城市的直营门店,它们将是此次众筹创业的基地,帮助创业者在管理、供货、人才培训等各方面快速成长为成熟的合作伙伴。据悉,首家众筹O2O火锅店将于下月在北京开业,“一旦在北京试水成功,该模式将被复制到国内其他城市。”

领筹网相关负责人还宣称,此次小天鹅众筹项目,将引入第三方增信机制,以最大限度保证投资人利益。“为了保障投资者的权益,领筹网已投入5000万元的风险金,进入主管部门指定账户。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平台出现什么问题,导致投资人利益无法兑付时,就会用风险金先行兑付。”

记者发现,近两年众筹咖啡馆、火锅店、茶馆、休闲餐厅、酒楼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去年11月,北京知名“金百万”烤鸭店率先将一家门店的经营权进行众筹400万元,许诺项目有固定年收益率和10%的现金券回报。该项目上线2小时,就成功完成众筹目标。在市场上,包括3W咖啡馆、西少爷肉夹馍、越半湾和天津80后主题餐厅等品牌纷纷加入众筹行列。刘文献预计,在整个众筹市场中,餐饮业所占比例高达30%—40%。

市场大投资少 餐饮众筹火爆

分析

在众筹模式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餐饮众筹无疑是热点之一。据业内人士分析,餐饮业备受众筹投资者青睐,是由于该领域为大众所熟悉,且市场有刚性需求、容量大。据行业数据显示,我国餐饮市场规模达4万亿元,大众餐饮每年稳步增长,前景可观。“此外,众筹模式门槛低、成本低、风险低,故被投资者、创业者追捧。”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理事长、金陵华软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广宇就曾表示,众筹能够帮助全民创业、大众创业,使一些新思路能够获得资金支持。

作为餐饮企业,本身也渴求众筹资金支持。此前曾成功试水众筹项目的金百万董事长邓超向媒体表示,作为主打大众消费群体的餐饮企业,该公司最近两年营业额平稳上升,利润率也有所增长,公司并不缺钱。但从发展角度看,要想开更多的门店、尝试新的经营方式,资金缺口还是很大。“为什么要走众筹这条路?因为融资比贷款、上市更加容易。”

4月11日,国内首个餐饮领域互联网众筹平台“合火”餐饮投资项目说明会在济南举行。山东凯瑞餐饮集团董事长赵孝国当时表示,股权众筹投资使得民间资本进入大众化餐饮。该公司开展众筹商业模式一方面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加快扩张,同地也借此做品牌宣传。

“餐饮业进行众筹的利好就在‘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下餐饮行业租金和人力成本高,且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期,单一投资者或难以具有足量资金,众筹方式能够很好解决资金难题。”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萧宇嘉如是说。

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恩援也表示,众筹最大的好处就是风险分摊,“如果一个人做,一旦失败,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的损失一般人都承受不起,如果将风险分摊到很多人身上,就不一样了。”

众筹纠纷增多 亏损者不少

风险

当前国内“众筹开店”开展得红红红火,问题也随之凸显:店铺运营难、盈利能力差、股权纠纷等问题逐步增多起来。

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少爷赖账”事件,折射出当前众筹餐饮业市场的不成熟。上月,以正宗肉夹馍为卖点的“西少爷”两位创始人孟兵、罗高景对外透露,他们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宋鑫以12万元的价格转让估值近2400万元的股权。

去年底,署名为西少爷创始人之一、公司股东的宋鑫,在网上发表名为“西少爷赖账,众筹的钱该怎么讨回来”的文章,称公司创立时曾发起过众筹,前后两次众筹共募集85万元,“到现在一年多了,公司财务报表没看到过,分红更是没有人拿到,就连众筹人老婆生孩子急需用钱本金却都拿不回来。”

对此,中投顾问餐饮行业研究员萧宇嘉指出,众筹餐饮店存有较多弊端,如股东数量过多且不专业、壮大后内部利益纠纷难解决等。

针对西少爷的案例,知乎网友、创投圈创始人CEO李晓宁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股权众筹的问题。

据他介绍,资本市场从早期私募到IPO公募、二级市场,有两个必须遵循的规律:一是投资回报和风险匹配;二是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必须和风险匹配。

“第一个比较容易理解,早期项目风险大,回报也高。”李晓宁称,第二个规律常被人忽视。“成熟资本市场是这样设计的: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只有经过严格审核、管控的股票市场对他们开放,因为风险低;而私募,特别是早期的项目是有风险承受能力、有钱人的游戏。”

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众筹时,项目往往把参与金额降低到单个普通投资人可以接受的程度,但降低额度只是降低了准入门槛,并没有降低项目的风险。

“此外,多数人还忽视了另一个风险:早期项目往往是需要在一个领域多次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国内多数天使投资人,十个项目里有一两个能撑到下一轮已经是不错了。如果你觉得投资5万元不算什么,试想想50万元是不是也能承受?如果只能够承受一次投资,那么获利就是概率很低的事件,赔钱也不足为奇。”

有专家指出,众筹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商业项目的运作能力也参差不齐,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上都有很大风险。

李晓宁还指出,创业公司融资时,股东有各种各样的权益,一旦有问题,股东会“闹事”。假设这个闹事概率是R,那么你做企业期间闹事的概率是:股东人数N和R的乘积:闹事=N×R(确切的说是1-(1-R)^N),当你有上百个投资人时,闹事是个大概率事件。“西少爷和土曼科技就是最好的例子,融资时的热闹可以被众多投资人放大,有个风吹草动,同样被N倍放大。”

领筹网董事长刘文献也指出,投资众筹餐饮,若是新品牌、创业型的项目,风险就较大。但若是参与投资成熟品牌、成熟餐饮企业,风险相对较低。

相关 站上“风口”的众筹

国内众筹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此前,受到多因素制约,众筹一度呈现出“难上台面”、“不温不火”的尴尬局面。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中国证券业协会随后发布《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国股权众筹终于迎来了规范化的监管。

今年两会期间,股权众筹进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成为重要内容。众筹尤其是股权众筹成为行业内热议话题,一大波众筹平台和众筹项目迎面袭来。

据了解,目前的众筹一般分为四种:债权众筹、股权众筹、产品和服务众筹以及公益类众筹。其中债权类众筹比较接近目前的P2P,股权众筹则是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以及资源支持,产品和服务类众筹项目则直接为众筹参与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股权众筹2011年进入我国,2013年国内诞生第一例股权众筹案例,去年迎来大发展元年。”业内人士指出,今年,股权众筹正在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权益众筹市场融资总规模达4.4亿元,同比增长123.5%,全行业项目数量达到4494个,项目支持用户规模达到790825人。其中,综合类众筹平台融资规模达到3.7亿元,占比达到84.1%;垂直类众筹平台融资规模达到0.6亿元,占比达到13.9%,综合类众筹平台融资能力远高于垂直类众筹平台。该机构预计2018年权益众筹市场融资规模将突破150亿元。世界银行预测,到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也将达到960亿美元,其中有500亿美元在中国。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曹紫婷指出,目前创业创新蔚然成风,互联网精神及技术所带来的新型投融资模式,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经济。作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之一,众筹拥有强大的爆发力及良好的前景。

中国的众筹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免会出现野蛮生长的局面。据第三方机构“零壹财经”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31日,国内已有113家众筹平台,其中至少有15家已倒闭或无运营迹象,3家发生业务转型。

众筹网掌门人刘文献建议,我国众筹市场应加快形成以交易所为核心的众筹机构,促进产品的透明化、标准化,促进信息披露,促进第三方的介入。同时,政府在事后的监管当中,能抓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另有专家认为,监管部门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普及众筹融资知识,充分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投资建议

中国创业咖啡联盟创始人

董建强:投资众筹项目 先了解三要素

作为投资人要投资一个项目,需要考虑的要素应包括:我们这笔投资的权益是什么?要知道消费权、债权、股权、经营权、分红权的不同内涵。

由于分红权是一种没有承诺固定回报的权利,取决于企业运营的结果,应该知道:一是自己的期望回报率是多少?二是退出机制如何,投资人可以哪些方式退出,周期要多长?三是一旦店面亏损的话,本金是否有风险?

举例来说,假如你的投资回报率目标是10%,以投资一个火锅店项目投入20万为例,若这火锅店一年的净利达20万元,假设你的分红权是20%,你年底能拿到4万元分红,那你这20万的年化投资回报率有20%。那么,这样的投资回报率还是非常好的。但若是该项目不赚钱,即便是有保证金制度可以按约定收回本金,那么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投资。

从本质上来讲,分红权众筹最终还是需要综合考虑该项目的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特别是经营者的运营能力等因素,需要有一定专业投资经验的人才可以参与。市场也需要一个过程来培育和试错,监管者需要给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来鼓励创新。

知乎网友、创投圈创始人CEO李晓宁:

借助优质平台筛选质量好的项目

对投资人来说,优秀的项目筛选是最好的风控机制,也是保证行业能持续运作的关键。具体到餐饮众筹,餐饮业与众筹方式也有先天的契合之处。一方面,餐饮业投资总额较低,采用众筹方式更容易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基于本土化实体经营的特性,口碑传播是餐饮业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参与众筹的投资人先天地成为“超级种子用户”,所带来的关系链和口碑传播是巨大的财富。

现阶段,“项目质量”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试水餐饮众筹的多是中小型地方性餐饮,大型品牌餐饮持谨慎观望态度的居多。餐饮业比较特殊,具有重管理、重经营、重供应链、本土化经营的特点,异常繁杂。对投资人来讲,如何对项目质量进行精准的判断可能会比较困难。这个时候需要相关众筹平台或者领投机构具有强大的项目筛选能力,负责投后管理。

新闻二:餐饮店进驻商场 三成赚钱七成亏

商业综合体最火的就是餐饮已成消费者的共识。然而记者从购物中心和餐饮经营者处了解到,一度火爆的城市综合体餐饮今年以来出现了普遍“滞胀”状况,一些开业两年左右的综合体内,餐饮商家更换已经悄悄进行了几轮。

随着商业综合体在无锡遍地开花,餐饮作为吸引客流的直接、最快的业态,比例增长迅猛,过去商业综合体中购物、餐饮、娱乐的比例通常为7:2:1。而现在,餐饮已经超过了整个业态的50%,有的竟然高达80%。商家“无利不往”,餐饮大举进入综合体,证明了市场的需求和选择,但是看似火爆的局面下,综合体餐饮赚钱的并不多,总体来说是“三成赚钱,三成略亏,四成大亏”,一位综合体招商人士透露。

低价团购“自伤”利润

今年年初,浙江知名餐饮品牌“金桔”在无锡海岸城开业。开业初,商家联合团购网站推出了大力度的促销活动,人气爆棚,一些食客甚至守着上午十点钟购物中心开门就在门口坐等排号,下午2时多还有人等在场外,蔚为壮观。然而促销一结束,客流便急剧下降,如今平日午餐的上座率不到五成。

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之后万象城开出的多数餐饮店也是类似情况。记者了解到,如今但凡有综合体餐饮店开业,都会推出限时五折左右的优惠,在最短的时间内造成“一位难求”的追捧效应。一些店主表示,不这样做,很难在众多餐饮店中打响名气。“现在同质化的餐饮太多了,浙江小清新系的就有外婆家、绿茶、金桔好几家,广式、东北菜、烤鱼、火锅也到处都有。不做低价团购,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业内人士表示,中餐的毛利一般在50%左右,由于综合体房租、物业费用较高,再加上近年来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大幅增加,低于五折的销售,商家已是在赔本赚吆喝,“这样的营销方式,虽然会带来很多新客流,但过了优惠期,人流又转向了其他做促销的店,对店家来说也是很冒险的。”记者从一些知名的团购网站处了解到,综合体餐饮客户已经占到了团购网站客户的80%,远远高于“街边店”,“同一家购物中心,消费者肯定首选有团购的餐厅。”

商务条件苛刻限制经营

近两年内综合体发展十分迅速,无论老商场改造还是新商场规划,都预留极大的空间给餐饮。商场需要人流,餐饮能够带动人流,大多数餐饮企业对于入驻商场来说一直都是蠢蠢欲动。但是锡城一家连锁餐饮品牌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购物中心里的餐饮店,由于商务条件存在诸多限制,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

据了解,一般购物中心对餐饮的布局都是在主力品牌、百货、集合店选择以后再进行考虑,除了大型餐饮集团外,多数店家拿到的都是“边角”区域,而商场一旦有楼层大调整,餐饮还需要无条件配合“关店”搬家。“虽然商场会贴补装修,但是关店或者是搬动位置,对靠人流吃饭的餐饮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一般来说,商场与餐饮店签约时间为3年,但其实中途解约的很多,“你过两年去看,一家商场有3成餐饮店都会更换。”另一位同时拥有街边店和购物中心店的无锡本土餐饮品牌老总直言不讳地说,“要不是舍不得装修,早就不做(购物中心店)了。”在他看来,综合体商业的消防、排烟、排污、货物进出对餐饮店来说太过苛刻,不如街边店灵活、方便。

被忽略的经营空白期

市民陈先生想在某综合体的餐饮店预订聚餐,但考虑到商场晚上十点就要打烊的问题,最终选择了街边店,“可以根据我们的时间来调整。”

许多餐企都忽略了购物中心最大的麻烦是“周一至周五冷清、尤其是中午,节假日和周末又太好”。极其不稳定的生意带来的是员工管理、营销、出品等一系列平衡性的问题,导致许多商场店平日大量依赖团购和打折活动,维持基本人气,恶性循环下出现了店旺人多不赚钱的情况。

“购物中心是大型餐饮集团的地盘,对他们而言,更在意的是全国性的布局,玩的是市场占有率,甚至做二手房东,然后评估融资等,亏一两家无所谓。”业内人士分析,这也是近两年来,连锁餐饮品牌大举进入综合体而本土餐饮置身局外的重要原因,“单体店很难赚钱”。云上品招商负责人告诉记者,“300-400平米的餐饮,一天要翻三台才能保本,一天的营业额在1.5万元左右才行,客单价也不能太高。”这样的业绩对于扎堆经营的综合体餐饮店来说,并不容易实现。

新闻三:麦当劳、星巴克等巨头跨国逃税花样百出

全球性的“税收稽查”正使诸多跨国公司陷入重重“围追堵截”。

4月初,包括星巴克、谷歌、微软、苹果在内的多家跨国巨头在不同国家相继曝出“涉嫌利用非法会计手段逃税”的质疑,问题的核心则直指“这些公司在当地的营收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但却可以堂而皇之地不用纳税”。

根据国外媒体4月8日的报道,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严厉打击国内跨国公司逃税问题,而谷歌、苹果和微软这三家互联网巨头将相继涉嫌因逃避《公司税》受到澳大利亚议会质询。

同一天,星巴克因为涉嫌逃税问题正在接受欧洲委员会调查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家美国咖啡连锁企业在其最大的欧洲市场的年销售额数以亿计,但却报告亏损,这引发了关注和质疑。

事实上,星巴克早在2012年就曾因同样问题在英国被指控,麦当劳也被指涉嫌在欧洲逃税10亿欧元。包括汇丰最近被曝出的“逃税门”丑闻,都直指跨境逃税和税收欺诈问题。

一位多年为跨国公司提供税务服务的专家告诉笔者,“与多年前为跨国公司提供利用‘离岸避税岛’‘转让定价’进行避税的培训不同,如今的形势则是各国通过税制改革强化税收监管,同时加大对跨境税收问题的稽查,因此各大跨国企业都应该对曾经看似‘合理’的一些避税行为多加斟酌。”

逃税还是避税?

公开消息显示,星巴克“逃税”争议的核心是其与荷兰政府私下签订的一项协议。

数据显示,2014年星巴克在阿姆斯特丹业务的税前利润为4.07亿欧元(约合27.34亿元人民币),但支付的公司税却不到税前利润的1%,只有260万欧元(约合1747万元人民币)。

在指控者看来,正是根据上述“秘密协议”,星巴克可以通过荷兰来运营其在欧洲的所有业务,借此实现了星巴克“可疑地”仅需缴纳营收中极小的一部分作为公司税。

类似的问题发生在2012年,当时在英国已经营十几年的星巴克,虽然业绩一直不错但纳税却微乎其微,由此引发公众质疑。

路透社和一家名叫“税务研究”的英国独立调研机构共同进行的一项为期四年的调查显示,“星巴克在英14年营业额达30亿英镑(约合48亿美元),但累计缴纳公司所得税仅为860万英镑(约合1376万美元),纳税额低于营业额的1%。”

更有甚者,“2011年星巴克在英国的营业额为3.98亿英镑(6.37亿美元),却宣布亏损3290万英镑(5264万美元),未缴纳任何税金。”

尽管看起来不可思议,但随后英国政府税务部门的调查却显示这属于企业合理避税的范畴。一位官员甚至表示,“我们调查了所有有逃税嫌疑的企业或个人的收入账目,最后的结论只有一个:就是避税。”

根据当时英国税务专家的分析,星巴克公司采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方法来逃避缴纳税款,包括收取专利和版权费,向英国分公司提供高息贷款和利用公司的供应链将利润转移,像变戏法似的让自己在英国产生的利润消失得无影无踪。

同时,麦当劳、脸谱、谷歌、亚马逊和苹果公司等被媒体披露了类似问题。2014年,法国新闻周刊《快报》在一项调查报告中揭露了麦当劳在法国境内漏报销售额约22亿欧元(约合180.62亿元人民币)的消息,该调查指出麦当劳或将22亿欧元销售额转向法国境外,法国实际应追回的税款或将高达数亿欧元。

《快报》援引法国财政部数据称,在2009年1月,300余家位于法国的麦当劳餐厅曾将相关税费转至税收较低的瑞士与卢森堡两国。

同样的案例发生在谷歌、苹果和微软身上,公开报道显示,苹果2014年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赚入59亿澳元,但是,通过增加花费后,其净收益降至0.584亿澳元,因此,苹果只需缴纳0.4亿澳元的税收,而苹果在2011年缴纳的税收额为0.947亿澳元。而谷歌在其向澳方政府提交的报告中表示,谷歌每年在全球内缴纳公司税数十亿美元,2014年的公司税占到19%,“略低于经合组织中25%的平均值”。

尽管看起来苹果、谷歌等在当地的经营完全遵守当地的税收条例,但澳大利亚政府也心知肚明,因此它指责谷歌和苹果等一些公司通过所谓的“双爱尔兰(指爱尔兰的一个税收漏洞)”的避税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将资金转移到国外,同时,帮助其在澳大利亚获得高额营收时却缴纳很低的税收。

因此,尽管通过合理的税收安排和“腾挪”设计,已成为诸多跨国公司进行“合理避税”的重要战略性安排。不过,如此普遍而又堂而皇之的“逃税”日益引发了公众对于重新审查现行涉外税务制度的呼吁。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也在同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警示,“逃税企业应该‘清醒过来’,正视纳税责任。”

幕后秘密通路:转让定价

澳大利亚绿党领导人克里斯汀-米尔恩(ChristineMilne)在2014年10月针对加强跨国公司税收行为透明度问题提出质询动议时曾经表示,“我很想听听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这些公司赚了多少钱,它们都在哪儿,他们是怎样转移利润的?”

显然,这不仅仅是米尔恩的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本国的税制改革以围堵跨国公司的“逃税”通路正成为当下各国的热点话题。

北京华税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刘天永告诉笔者,“真正的秘密就在于转让定价,它是跨国公司避税甚至逃避税收的重要手段。”

根据相关专家常季芳在其《关联方交易及转移定价浅析》中给出的定义,转移定价一般指大企业集团尤其是跨国公司,利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税率以及免税条件的差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可以免税的分公司,实现整个集团的税收最小化。

据刘天永介绍,从税务机关稽查的经验来看,跨国公司经常采用的转移定价方式主要有四种。

其中最重要也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方式是实物交易中的转移定价,具体包括产品、设备、原材料、零部件购销、投入资产估价等业务中实行的转移定价,主要手段是采取“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借此转移利润或逃避税收。

而且企业还不断在金融、专利领域进一步挖掘“逃税”空间。比如跨国公司关联企业间货币、证券借贷业务中采用的转移定价,通过自行提高或降低利率,在跨国公司内部重新分配利润。

例如,某内地香港合资企业向其香港关联公司举借年利率高达15%的高息贷款,超过同期香港市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一倍,贷款利息作为费用可免除所得税,纳税时予以扣除,借此大量转移利润,还同时享受“开始获利年度”的税收时间优惠待遇,推迟纳税时间。

再比如,一家在欧洲经营的跨国公司,在欧洲各国普遍实施量化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的时候,其放弃在当地银行的借款,转而向另外一个低税收国家的关联公司举借高利息贷款,就是明显的逃税行为。

而劳务、租赁中的转移定价的方式则更普遍存在于境内外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和租赁服务中,按照各地不同的税收来选择高报、少报甚至不报服务费用,更有甚者,将境外企业发生的庞大管理费用摊销到境内公司,以此转移利润,规避税收。

而在不同的行业,还有更加多样的“逃税”花样,比如高科技行业跨国公司更容易采用的逃税方式就是无形资产的转移定价,主要指获得专有技术、注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过程中的转移定价,跨国公司企业间通过签订许可证合同或技术援助、咨询合同等,以提高约定的支付价格,转移利润。

这种方式隐蔽而难以举证,“因为对关联企业间的非专利技术和注册商标使用权的转让,其价格确定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没有收费的明确规定,而且由于其专有性、无可比的市场价格,价格确定更是难以掌握。这也给转移定价的调查审计和调整实施增加了难度。”刘天永指出。

不仅如此,通过合法的关联方交易来减少企业的整体纳税支出也可以实现合理避税。例如,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企业所得税率较高地区的企业内,这样发生的高额的费用使该企业利润降低,所得税缴纳额下降。

谷歌的案例就与此相关,谷歌表示,其每年在澳洲投资3亿澳元,雇佣500位工程师,其中一些正在进行研发项目。“过去6年中,谷歌向税务局提出税收优惠申请并得到批准,这都归功于我们工程师正在进行的项目。”

可以说,对于这些深谙法律知识和法律技术的跨国企业来说,利用钻法律的“空子”来实现“合理”逃税并不是一件难事。不过,转移定价的违法行为一旦被所在国查出,跨国公司将面临补征税款和利息处罚。事实上,在此之前,不少跨国公司曾因转让定价的问题补交过巨额税款和罚金。